“我明明知道他不是真的喜欢我,但他只要一句话,我就又回去了。” 这是我在咨询中最常听见的句子之一。很多时候,并不是我们分不清“他是不是爱我”,而是我们太熟悉这种忽冷忽热、欲擒故纵的“爱情”。 甚至可以说——我们对“被忽略”的爱更习惯,对“被呵护”的爱反而会感到不安。 这背后,其实是一种深埋心底的创伤模式。
Make An Appointment作者信息:
逸嘉是一名骄傲的酷儿心理咨询师,现居于塔卡隆托(殖民政府称为多伦多)
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验:
这种人被心理学家称为“情感回避型”或“情感未成熟”。他们可能从小就习惯压抑情绪、独立应对,而不是学习如何依赖他人、建立情感连接。
可为什么,我们却一而再地爱上这样的人?
在《依附关系:为何我们爱得如此卑微》一书中,Amir Levine 和 Rachel Heller 提出:
“我们会下意识地寻找与原生家庭熟悉的关系模式。哪怕那是痛苦的。”
换句话说:我们爱上的,是“熟悉的忽视感”。
如果你从小的成长经历里,习惯了去追逐一个“永远没空”“情绪无法预测”的父母或照顾者,那你很可能长大后,也会被这样忽冷忽热的关系所吸引——因为“等待”才是你爱的方式。
这不是因为你不值得被爱,而是你从来没有机会被真正地、稳定地、无条件地爱过。
这是很多人不愿面对的真相:
不是他“还没准备好”,而是他根本没有能力与你建立关系。
你爱的,并不是他此刻的样子,而是你脑海中“他变好的模样”。
你在爱一个幻想——一个你愿意等、愿意努力去唤醒的他。
而你越努力,他就越逃跑。
心理学家 Esther Perel 在 TED 演讲中说过一句话:
“我们不是真的想要对方,而是想要在他那里被自己看见。”
这句话刺痛了很多人,但也是转变的开始。
在长期的边缘化中,我们太早学会了隐藏、压抑、审查自己的渴望。我们习惯在不确定中寻找温柔,在恐惧中寻找熟悉的连接。
我们甚至习惯于「模糊」的关系、不清楚的身份、不对等的期待——因为那些才不会让我们显得“太贪心”。
可是,你渴望的,是一个真正看见你的人;不是一个靠你努力才会“勉强”留下的人。
爱从来不是一种“奖励”。不是你付出够多、变得够迷人、够懂事才会得到的。
真正的爱,是你停下来,不需要再证明什么的时候,它依然愿意靠近你。
你值得这样的爱。
如果你想开始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、疗愈曾经的创伤、重新建立对关系的信任感——我愿意陪你走这段旅程。